走进延安革命旧址,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代代相传

近日,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“追寻红色路迹,感悟长征精神”暑期社会实践团,响应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号召,带着对历史的好奇与探索欲,踏上为期8天的延安实践之旅。团队走进杨家岭、枣园、延安新闻纪念馆、延安革命纪念馆及王家坪旧址,通过实地探访、听讲解、做交流、沉浸式体验,在触摸历史中感受时代力量,为青春成长注入别样养分。

邸佳劢摄

一、 旧址里的时光印记:触摸真实的过往

首站杨家岭,这里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间的驻地。跟着讲解员的讲述,同学们仿佛看到当年的场景:毛泽东主席在简陋的窑洞里挥毫写下《整顿党的作风》等革命著作,中共七大在中央大礼堂胜利召开,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。朴素的窑洞、陈旧的会议桌、磨平的石阶,默默诉说着前人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探索的决心。随行的胡队长说:“课本上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,站在七大礼堂里,好像能感受到那时人们的信念,心里很受触动。”

邸佳劢摄

随后的枣园之行,让同学们更近距离地触摸到革命领袖的日常生活。幽静的枣树林掩映着一排排简朴的窑洞院落。枣树林旁的窑洞院落里,毛泽东旧居的油灯、周恩来屋里的桌椅、几位领导人住处的纺车和农具,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物件,让人想起当年他们在这里自力更生的日子。师生们在毛主席发表《为人民服务》讲话的土台前驻足良久,讨论着在新时代如何坚守初心使命。

邸佳劢摄

二、 展馆中的历史脉络:读懂时代的接力

参观活动的高潮在延安革命纪念馆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像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。从红军长征到陕甘宁边区的建立,从生产运动到整风运动,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的决策……文物、照片、场景复原,把13年的岁月生动地铺展开来。

邸佳劢摄

在延安新闻纪念馆(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),同学们了解到延安作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摇篮的光辉历程。展品中珍贵的报刊原件、斑驳的老式印刷机、发黄的手稿照片,都彰显着新闻舆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强大力量。许多同学在介绍新华社、解放日报前身的展柜前驻足思考,讨论文字与思想在过去如何凝聚力量。

邸佳劢摄

三、 不忘来路征程:广场上的庄严回响

旅程最后一站是王家坪革命旧址。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1937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。军委礼堂、作战研究室、防空洞等遗址,记录着当年军事决策的点滴。在毛泽东主席会见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的小石桌前,在军委礼堂斑驳的木凳间,同学们深切体悟到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统一战线的强大威力。广场上,大家对着伟人铜像深深鞠躬,算是对前人努力的一份敬意。

邸佳劢摄

四、行走中的收获:把思考变成脚下的路

8天的实地学习,成了一场特别的“课外实践”。那些从历史里读到的故事,慢慢变成了心里的思考。回校后,团队计划整理调研报告,做几期主题分享,把这次行程的收获讲给更多人听。延安的故事,不只是过去的事,也在告诉广大青年现在该怎么往前走。这或许就是这次研学最实在的意义——让过去的经历,成为青春路上的一份参照。

邸佳劢摄

作者: 惠子馨、牛怡欣 | 责任编辑:胡钧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