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地质大学:匠心铸城兴沃土,青春聚力白沙行

2025年6月16日,夏日的冀南大地生机勃勃。河北地质大学“燕赵兴澜”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,在指导老师李乔一的带领下,背上行囊,怀揣着对乡土中国的好奇与热情,踏入了武安市白沙村。为期三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对我们而言,不是简单的参观,而是一次用脚步丈量、用心灵感受乡村振兴脉搏的珍贵旅程,更是一次青年发挥智力优势、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探索。

初遇白沙:感知振兴面貌,点燃实践热情

车轮驶入白沙,眼前豁然开朗。宽阔平整的街道两旁,民居错落有致,房前屋后绿树掩映,鲜花点缀其间。没有想象中的尘土飞扬,扑面而来的是整洁、有序与盎然生机。“这真是农村吗?”一位同学脱口而出的惊叹,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惊喜。这份“洁净美”的第一印象,瞬间点燃了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村庄的热情,渴望探寻其背后的发展密码。

图为美丽白沙建设现状

党群中心:解码党建引领,筑牢思想根基

村党群服务中心,是我们读懂白沙的第一站。在这里,热情的村干部如数家珍,带我们翻阅发展室的档案,细数荣誉室里沉甸甸的奖牌——“全国文明村”、“中国幸福村”…… 一个2500多人的村庄,在村党委的带领下,硬是办起了30多家集体企业。当听到“2024年村集体总资产达25亿元”这个数字时,我们都屏住了呼吸。最打动我们的,是村干部那句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:“乡亲们信谁?就信党组织这个主心骨!”那一刻,课本上“党建引领”的理论,在白沙的土地上变得无比具体、真切可感。

图为团队成员听相关负责人讲解白沙村发展历程及心得

加工厂探秘:洞察现状献良策,电商蓝图启新篇

走进村里的农产品加工厂,没有预想中密集的劳作场景,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的低鸣。负责人重点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工艺流程:“看,这是我们的核心加工线。本地优质小麦经过清理、研磨,变成精细面粉;再通过这条全自动封装线,变成我们特色的挂面和糕点。深加工让小麦的价值翻了不止一番!”她指着精密的设备补充道,“这条现代化的生产线,不仅保证了品质和效率,更关键的是,它为白沙人民提供了更为健康的食品。”洁净的车间里,机器井然有序地工作,我们直观感受到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农业,将“土疙瘩”变成“金疙瘩”,为乡村注入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。

图为加工农产品成品和粮仓

负责人也坦诚目前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,产品主要在本地及周边销售。基于此现状,我们结合市场营销、电子商务等知识,现场提出了“打造白沙特色农产品品牌、拓展线上电商渠道”的发展建议,希望能助力加工厂突破地域限制,提升附加值。负责人对此建议表现出浓厚兴趣,认为极具启发性。

图为团队成员和负责人讨论企业发展前景

公园与园区:传承创新并举,激发爱国情怀

在爱国主题强军公园,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在此交融。最震撼我们的是那些曾在真实战场上驰骋的坦克和退役枪械,它们带着岁月的痕迹静静伫立,无声诉说着先辈的牺牲与荣光。而一旁矗立的现代航天模型,则昂首指向苍穹,象征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强国梦想。“村里年年搞拥军活动,爱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!”村干部的话语铿锵有力。这种从历史烽烟到星辰大海的精神传承,让我们深受震撼。同时村干部也介绍到公园目前主要以静态参观为主。受此启发,我们发挥青年创意,提出了设计“沉浸式”爱国主题公园打卡活动,如互动答题、线上导览、主题剧本游的构想,旨在增强体验感,吸引年轻群体。这一创新提议获得了村干部的积极认可。

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爱国主题强军公园

转身步入现代农业园区,景象又焕然一新:智能温室里,蔬菜在无土栽培架上青翠欲滴;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着水肥灌溉。传统农业在这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,让我们看到了白沙面向未来的蓬勃活力。

图为现代农业园区绿色生产技术介绍和园区样貌

书院与基地:浸润文化底蕴,体悟为民初心

白沙书院墨香幽幽,“耕读传家”的匾额高悬,仿佛在提醒着文脉的赓续。而在党员培训基地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几个大字格外醒目。听一位老党员动情地讲述他帮助困难乡亲的故事,我们才真正明白,墙上那朴素的标语,是怎样在一次次具体的帮扶中落地生根。这里不仅是培养乡村治理骨干的摇篮,更是滋养为民初心、培育文明乡风的沃土。

图为团队成员在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合照

临别感悟:匠心筑梦,青春作答

短短三天的白沙之行,让我们深刻触摸到一个村庄振兴的“匠心”——那是党建引领的坚定核心、产业发展的扎实根基、科技赋能的创新智慧、爱国拥军的精神脊梁、以及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。更令我们振奋的是,作为高校青年,我们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在白沙的土地上找到共鸣,真切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、推动地方发展的功能与价值。白沙人这份精心擘画、踏实耕耘的“匠心”深深感染了我们。我们更加坚定:要将专业知识融入乡土大地,怀抱同样的匠心,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,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!

河北地质大学:李乔一 黄宇洁